
1919年7月的一天,齐白石与徒弟张伯任在法源寺的羯磨寮谈话。忽然,他注意到脚下破旧地砖上有一只形状像小鸟的图案,非常独特,便随手拿起纸,照着图案画了下来。
初看这幅画,画中的小鸟线条粗糙,眼神呆滞,看不出什么美感,但奇怪的是,这幅画成了齐白石珍爱的宝物,他随身携带了近40年,直到1957年齐白石去世后,这幅画才被齐家后人捐给国家,估计价值高达4.2亿元!不过,这幅画并非齐白石最贵的作品,2017年,他的《山水十二屏》拍出了9.315亿元,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的全球纪录。
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齐白石成名后的辉煌故事,但很少有人知道,他的艺术之路其实充满了艰辛和挫折。齐白石出生贫寒,早年因身体原因只能当木匠谋生,直到25岁才开始学习绘画。45岁时,他为生计所迫北漂北京,但却未被当时的画坛接纳。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与磨练,直到65岁才找到自己独特的画风,最终在中国画坛占有一席之地。
展开剩余81%从一个贫苦的木匠,到国画大师,齐白石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?
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原名纯芝,字濒生,号“白石”。从13岁起,他便在木匠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木工。起初,他学的是粗活“大器作”,虽然容易上手,但收入不高,为了多挣点钱,他转向了雕花木工。一次,他在为客户做活时,偶然发现了一本残缺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这本书对齐白石产生了极大影响,他开始临摹其中的图案。渐渐地,他的雕花作品越来越别致,花鸟虫鱼、人文故事等题材不断创新,最终让他成为了当地知名的“芝木匠”。
1889年,25岁的齐白石遇到了一位重要贵人——胡沁园,这位湖南乡绅看中了齐白石的才华,劝他放弃木匠工作,专心学画。在胡沁园的资助和鼓励下,齐白石开始了正式的绘画学习,并兼修书法和篆刻。此后,他在湘潭附近的小范围内开始小有名气,收入也随之增加,逐渐摆脱了贫困。在《齐白石回忆录》中,他曾写道:“我在四十岁以前,从未离开过湘潭,外面的钱赚得不多,但足以养家糊口,生活已然满足。”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齐白石的生活再度发生了改变。1902年,他应友人夏午诒的邀请前往西安教画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另一位贵人——陕西布政使樊山。樊山看重齐白石的才华,极力推荐他去北京。然而,到了北京后的齐白石并不如预期那样受欢迎,尽管他的画价比其他画家便宜一半,依然无人问津。他当时失望地说:“我画的画,学的是八大山人的冷逸,京城的人根本不懂我的画。”
幸运的是,在此期间,齐白石遇到了陈师曾。受陈师曾启发,齐白石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画风,从55岁开始,进行长达十年的“衰年变法”。他苦心钻研,终于在65岁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,创造了“红花墨叶”派。此后,齐白石的画作开始广受欢迎,他也逐渐在国内外名声大噪。
但齐白石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他从木匠到画家、从乡村到京城、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,背后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努力。在国外,著名艺术家毕加索也曾称赞他:“齐白石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,他只画了一条鱼,却能让人看到滔滔长河。”
齐白石的故事并不止于画坛,生活中的他也很独特。他的节俭甚至到了“抠门”的程度,家中钥匙都由他携带,吃饭时每个人的份额都严格控制。对客人,他总是谨慎到极点,月饼和花生等招待品往往被认为存放了很久,甚至过期不堪。
然而,齐白石也并非一味节俭。他有时也会非常大方,特别是在友人需要时。梅兰芳曾告诉齐白石的一段故事:梅兰芳的朋友花费了大量积蓄买了一幅齐白石的画,齐白石得知后,立刻为他更换了原作,并退还了自己画的真迹。
齐白石的感情生活同样复杂,他一生虽娶了两位妻子,但关于他的“风流韵事”不乏传闻。年轻时,齐白石与发妻陈春君婚姻美满,她一直支持他在艺术上的追求。后来,齐白石在北京时,遇到了年轻貌美的丫鬟胡宝珠,两人日渐亲密,最终在1919年,齐白石迎娶了她为妾。
胡宝珠不仅在生活中照顾齐白石,还在艺术上获得了他的指导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。但胡宝珠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承认,直到1941年陈春君去世后,齐白石才将胡宝珠扶正,成为正室。尽管晚年的齐白石再婚并有了新的家庭,然而,直到93岁,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,依然渴望爱情和婚姻。
齐白石的一生充满传奇,从贫苦木匠到艺术巨匠,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,他坚持自我,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人生从来没有“太晚”的时候,关键是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改变,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。他的艺术不仅有技法,更有灵魂,体现了“我行我道”的不懈追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